《黄帝内经》中的情志养生
“七情”和“五志”皆由五脏功能化生,是人之常情,缺一不可,而中医常说的情志就是“七情”和“五志”的合称。“七情”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情绪的总称,而“五志”则是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五种志意的总称。一般而言,“七情”和“五志”的表现形式不一样,“七情”相对“五志”而言,是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;“五志”则是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。《黄帝内经》将“五志”分属于五脏,即心志喜,肝志怒,脾志思,肺志忧,肾志恐,并以此将情志与五脏密切联系起来。由于情志是“神”的重要表现形式,故常称其为“神志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情志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,由五脏所生,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,进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。故《灵枢·本藏》说:“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适寒温,和喜怒者也。志意和,则精神专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藏不受邪矣。”不良的情志是引起气血运行紊乱,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形成内伤病变的重要因素,《素问·举痛论》特别指出:“怒则气上”、“喜则气缓”、“悲则气消”、“恐则气下”、“惊则气乱”、“思则气结”,即情志过用,可伤人气机,发生疾病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更是明确地提出:“怒伤肝”、“喜伤心”、“思伤脾”、“忧伤肺”、“恐伤肾”。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、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,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。因而,调养情志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情志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,它可以影响到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,《素问·痹论》指出:“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”张介宾《类经·疾病类》注:“人能安静,则邪不能干,故精神完固而内藏。若躁扰妄动,则精气耗散,神志消亡,故外邪得以乘之。”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也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: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、长、收、藏的规律保养神气,春使志生,夏使志无怒,秋使志安宁,冬使志若伏若匿,调节情志,勿使过度,否则就伤害五脏,发生病变。由于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所以日常生活中,我们必须遵循圣人的养生方法,做到“外不劳形于事,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静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”,才能“形与神俱”,尽终天年,得《黄帝内经》情志养生之真谛。
由此,《黄帝内经》也一再强调人们必须要“积精全神”,才能达到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情志养生最高境界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从调节精神活动,避免情志过激和保持精神守持于内等方面,在方法上对情志养生进行了概括,为后世所遵循,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是保持内心“恬淡虚无”,避免情志过激。恬淡,安静之意;虚无,不存杂念。思虑七情,声色嗅味,过其度则为害,适其度则利于生。从精神活动而言,要对它们加以控制,避免妄求造成精神负担和压抑。《灵枢·本神》亦云:“心怵惕思虑则伤神……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……肝悲哀动中则伤魂⋯⋯肺喜乐无极则伤魄⋯⋯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。”情志过激日久则将一步伤及脏腑,因而要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,避免大怒、狂喜、忧思、惊恐之类,这样才能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,气血的运行才会和顺,百病不生。故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
二、是做到自己“精神内守”,避免外界刺激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,即对精神活动适当调节,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,控制意志,减少嗜欲,不要患得患失,思想无穷,避免声色妄求对精神负担的加重,淡泊名利,无杂念、少贪欲,对衣食住行、社会风俗、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要有正确的态度,做到“无恚嗔之心”,“以恬愉为务”,保持精神愉快,情绪乐观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质朴敦厚的人,精神安定,形体舒适,健康长寿,才能“气从以顺”,才能达到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目的。如果“嗜欲无穷,忧患不止”,那就会导致“精坏神去”,动摇生命的根基。
为使养生者能具体施行,《黄帝内经》还列举了对待衣食住行、风俗习惯、社会与经济地位诸般差异的正确态度,即“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持精神安定、形体舒适,维持体内气血的通达和谐状态,也就符合了养生之道,从而“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”,必然寿百岁而不衰。同时,养生者还可适当配合导引吐纳、静坐养神、气功入静等健身方法,使神守于内,则气不耗于外,气血充沛,就会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,不仅防病,还能延缓衰老。
受《黄帝内经》这一养生观点的影响,古代养生家皆以调摄精神为第一要义,如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中指出:“太上养神,其次养形。”嵇康在《养生论》中亦指出:“故须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。”而且后世养生家将《黄帝内经》的情志养生及后世发挥做了总结,指出:情志养生的原则不外乎有三条:一是以清静为本,无忧无虑,静神而不用,即《黄帝内经》所谓“恬淡虚无”之态,其气即可绵绵而生;二是少思少虑,用神而有度,不过分劳耗心神,即《类修要诀》所谓“少思虑以养其神”,使神不过用;三是常乐观,和喜怒,无邪念妄想,用神而不躁动,专一而不杂、可安神定气,即《黄帝内经》所谓“以恬愉为务”,而这些养生原则,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。
近年来,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,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亦愈来愈多。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情志致病的广泛性,而这些疾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情志因素又有着密切关系。因此,情志养生必须重视,不可等闲视之。
相关说明:
1、终身VIP会员无限制任意下载,免积分。即前往开通>>
2、下载积分可通过日常 签到 以及 积分兑换 等途径获得!
3、本站资源无解压密码.
4、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,如出现链接失效请评论反馈。
5、本站提供的免费源码、模板、软件工具等其他资源,均不包含技术服务,请大家谅解!资源仅供参考学习只用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请支持正版。
6、源码、模板等资源会随着技术、环境的升级而存在部分问题,还请慎重选择。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内容来源:南方小强
南方小强 » 《黄帝内经》中的情志养生